欢迎访问《铜仁学院视界》校报 - 铜仁学院  
  
第3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梵天跫音

——铜仁学院梵净山人文生态馆见闻

作者:陈 曦查看:46






  一个春色无边的上午,步入铜仁学院新校区,一路延左,过桥,一栋立体圆形建筑,于一众有棱有角的矩形楼房中静立,厚重而素雅,醒目而低调。一如那镶着一块块玻璃的外墙,被晴空衬出的一抹抹浅蓝;一如那面朝东方、背向大道,掩映在芳草绿荫间的正门;一如,这门内,流淌于时光里的一方山水人文、古今智慧的神形汇聚。
  这里,是梵净山人文生态馆,一座综合反映铜仁历史、社会、文化、生态、艺术,具有浓郁厚重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这里,追崇高山仰止,也信仰海纳百川。于是,记者得以初见,通过这斑驳的实物、浅显的注释、文者的解读,感悟这千百年间,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点滴芳华。

小馆舍里的大思想 

    其实,梵净山人文生态馆不大,占地仅3亩,也几乎算得上是僻处铜仁学院一隅,绕行一圈竟如顷刻;但就是顷刻之间,却精致精要、五脏俱全,布局精心。全馆10个分区,收藏物品2000多件,从铜仁发源沿革到人文风貌,从历史文物到装饰点缀,从茶话研讨室到学术报告厅,尽可能地将散碎的铜仁元素从历史长河中拾捡,凝聚成极具铜仁精魂的瑰宝向访者展现,尽显教育殿堂成风化人、授业解惑之使命。
  10个分区,由门厅、角厅及8个主题厅构成。进入门厅,铜仁地标梵净山金顶、蘑菇石浮雕尽收眼底;两侧分别由“红色黔东”“铜仁十俗”浮雕组成,凸显山水、红色、多民族聚居,孕育涵养这方人文生态的主题。讲堂门头上悬挂着两面巨大的木雕傩面具。雕刻创意独到,手法精良。初见着,甚觉恐怖,细看却不觉狰狞,只有庄重深邃,似在呢喃述说着铜仁的原始图腾文化和古老民俗风情。因为傩文化就是铜仁文化的地标,是中国戏剧活化石:世界傩在中国,中国傩在贵州,贵州傩就在铜仁。
  角厅,分别陈列了12件乌江石、锦江石,1套民国桌椅、1套清朝桌椅,24件民间陶罐,12件民间饭碗。门厅和角厅的布置,既有文化意象,又有实体风物,已然引人入胜。
  8个主题厅,由“序”“山水神灵”“梵净生态”“红土热土”“翰墨流韵”“茶香沁脾”“文明与创造”“江山代有”组成。三张主题招贴构成的“序”厅,分别揭示的是铜仁地理、历史和民族的形成过程。3000多年前,铜仁的古人便走出山洞,走进农业农耕时代。开启文明之旅的铜仁,历史沿革纷繁复杂,序厅招贴却从淘砂溪(今万山)发现朱砂,铜仁步入矿产开采史,到2011年10月撤地设市,精准罗列极具代表性的九项大事记,便交代了铜仁的前世今生。如此简述一目了然,便于学习、深化记忆,仅此,该馆创建人的功底便可见一斑。
  “山水神灵”厅,主要体现铜仁人民有史以来的生活、习俗和信仰,立时就带给人神思飞扬之感。“梵净生态”厅,则为源自梵净山的药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实物的主要展陈,古代铜仁人的科技思想不禁让人顿生感佩之情。“红土热血”厅,以实物追述了红三军在铜仁建立云贵高原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和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波澜壮阔历史景象,以及黔东纵队、铜仁解放、抗美援朝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学雷锋、学毛选等重要事件,警诫后人不忘初心的意韵不言自明。展示明清以来铜仁书画艺术的“翰墨流韵”厅,每每令后生晚辈驻足流连,高山仰止。在“茶香沁脾”厅,陈列着的一件件明清以来的民间茶具和本地著名的茶产品,正是铜仁幽长文脉的鲜明注解。布展着明清以来铜仁少数民族织锦、印染、纺织等民间工艺的“文明与创造”厅,铜仁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尤令踏进展厅的每一位铜仁人自豪而自信。展陈于“江山代有厅”的黔东历史上二十多位重要人物的事迹,更有理由带给今天的铜仁人,砥砺前行的豪情和壮志。
  “一山两江养育了黔东人民,黔东人民也创造了引以为豪的绚烂多彩、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陶罐瓷器、票证量具、木雕石刻、生态标本都是铜仁历史文明的印记,也是我们研究铜仁人文和自然的珍稀资源……”梵净山人文生态馆主创者、铜仁学院国学院院长、贵州文史馆馆员廖延林介绍这些馆藏时,如数家珍,情状堪如“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故纸堆里的历史文化

    浮世变迁,经年易转。徜徉于梵净山人文生态馆,聆听时光低吟,感悟文化庚续,或浅尝、或深寻,或熏陶、或启智,终是不枉此行。
  “铜仁农耕渔猎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仅渔网工具就上百种,民间渔船更是各领风骚。乌江上的歪脖子船,英国皇家博物馆都有记载。”
  “水陆画是水陆法会上供奉的宗教人物画,水陆法会是‘三教合一’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民俗文化现象。加之这两尊弥勒佛、道教天尊雕像,正是铜仁三教合一、佛道同源的体现。特别是这尊清代观音像,属于粉彩木雕,雕工精美,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些纸张来源于印江合水蔡氏古法造纸技艺,该技艺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自然生态是铜仁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资源优势。梵天生态厅收藏了铜仁学院师生自己制作的来自梵净山及周边的上千本昆虫标本和3000多套中药材标本,有着极高的教学科研价值。其中铜仁学院米小其博士发现的蜘蛛新种,被国际专业机构以其名字命名。其标本在本馆可见。”
  “在洪学智主编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曾经介绍,我们的志愿军战士,用炮弹壳做的饭碗和油灯,在梵净山人文生态馆,我们就见到了实物,从铜仁的老兵手里借来,展示在学生面前,教育意义十分深远。”
“这个铜仁制造的‘迎春牌’电风扇几十年了,插上电还能工作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迎春牌’电风扇可是享誉全国!铜仁铝制品厂生产的生活用品、铜仁卷烟厂的香烟烟花、火材厂的火花、民族车木厂的木制器皿。还有东山窖、九龙曲、果露酒、雄狮鞭炮等品牌工艺都是铜仁创造,而今都随风而逝了。但这里蕴含了乡愁。”
  几步一驻足。虽然每天在馆内与这些展品四目交对,廖延林讲解起来兴奋依然、生动风趣。
  走进E区,风雅之气翩跹而来。这个厅的主题为翰墨流韵,展示了明清以来,铜仁当地名人、著名流官、革命将领,以及全国知名大家创作的与铜仁相关的书画作品。包括书写“颐和园”的著名书法家严寅亮为代表的中国书法之乡印江书法家作品,国学大师启功为代表的梵净山碑林作品,石阡人士、北京京华美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创始人之一、民国著名书画家邱石冥为代表的绘画作品。其中梵净山碑林作品原件全部收藏于该院珍品陈列室,极为珍贵。
  “我们希望通过搜集展陈这些铜仁不同年代的生活器具、民俗物件、人物事迹、书法字画等,让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关注、保护传承铜仁多元文化,树立起强大的铜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农耕渔猎、丹砂开采,到酿酒种茶、铜仁创造,从历史文物、文化名人,到革命事迹、红色足迹,廖延林犹如行走在铜仁的“百科全书”之林,让这些梵天之下的历史珍物“活”了起来。

敞开梵净怀抱 

    阔步新时代,古老厚重的铜仁城更加活力四射、动能无限。而这些沉默漫漶的文物古籍,成为铜仁千百年来斑斓岁月的最好见证。
  馆内最后一个“江山带有”厅,展陈了二十来位黔东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事迹。明代,有贵州科举之父田秋、南国躬行君子李谓及五位尚书;清朝,有当朝贵州唯一封侯之人杨芳及三名流官,颐和园匾额书写者严寅亮;辛亥革命时期,有黔军总司令席正铭;红色革命人物代表,有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贺龙,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周逸群、旷继勋。还有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太空博士吴学超、中国著名翻译家杨承芳等等。他们或文武双全、或多才多艺,饱含家国情怀,在各自的时代恣意绽放,为铜仁书写了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华章。
  “除了展陈人文生态物件,我们还设有一个小型多媒体教学厅,一个大型多功能学术报告厅,一个茶文化研讨室,实现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功能。”
  廖延林介绍,梵净山人文生态馆,是一项体现产教融合、应用转型、协同创新典范工程,也是文化记忆工程和保护工程的重要成果。全馆的设计装修、文物采集、布展工作等全部由铜仁学院教师完成;其间得到了铜仁民间收藏家黄蜀梁的大力支持,2000多件馆藏物品中,有一半都是黄蜀梁老先生的?私藏。
  近年来,铜仁学院不断深化延展梵净山人文生态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武陵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梵净山佛教文化研究院等,先后以此平台为依托建立,并获得了国家民委武陵山片区政策理论研究基地、贵州省高校社科研究基地、贵州省社科联社科研究示范基地、全国社科普及先进单位等称号。
  “我们希望以梵净山人文生态馆为依托,将铜仁人文生态的保护传承、科学研究做得更精更细更有深度。同时,也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交流。”廖延林如是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雄奇的梵净山、宽广的乌江、秀美的锦江,蕴蓄、茂润了情怀满满的铜仁儿女。在这条文化挖掘、整理和传承的路上,有着一个个“廖延林”“黄蜀梁”这样的文化传承人,他们要“让铜仁丰富人文生态历史墙内开花处处香”,这就是他们拥抱“梵净山”的绿意深情。
  黔东穹隆,梵天跫音,渺远而幽旷!


(作者系铜仁日报记者)


铜仁学院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270次访问,全刊已有1875905次访问